▲4月15日,第13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線上開幕。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一家陶瓷企業的工作人員在展廳直播介紹產品。(新華社圖片)
加息,加息,全球加息潮湧,驚濤拍岸。尤其是美國,為解決自身通脹高企難題,美聯儲多輪大幅加息,美元迅速升值,這導致全球36種貨幣至少貶值十分之一,令大量發展中國家被迫吞下本幣貶值、資金外逃、融資和償債成本攀升、輸入型通脹所導致的經濟衰退等苦果,無數家庭一夜致貧,讓本已復甦乏力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而中國從容淡定,逆勢而為,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宣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已有3次降息(下降基點bp),第一次降息:2022年1月20日1年期LPR調降10bp、5年期LPR調降5bp;第二次降息:2022年5月20日5年期LPR調降15bp;第三次降息:2022年8月22日,1年期LPR調降5BP,5年期LPR調降15BP。
在全球加息潮下,中國特立獨行降息,意義不同凡響。
這是審慎理智並有底氣的抉擇之策
全球加息,中國降息,不是中國刻意反向操作,也不是故意與美國“脫鈎”對著幹,而是根據本國經濟周期實際狀況所採取的宏觀調控措施。
從美元的流動性上看,美國正在通過不斷加息來迫使美元回流美國,而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渡過眼前難關,二是為將來再度釋放美元抄底其他國家資產做準備,一箭雙雕。
而中美兩國國情不同,經濟周期各異,或曰經濟周期錯位。中國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特別周期,循著中國特色的發展邏輯演繹,不必追隨美國經濟周期。
目前中國經濟周期處於發展下行向復甦的過渡階段,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持續顯效,國民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但受多重因素影響,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仍需加力。
有三大因素影響經濟復甦基礎,即市場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實體經濟發展緩慢,動力不足;民間投資仍存在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投資乏力;市場消費觀望情緒濃厚,消費不旺。
上述這些因素都與金融有直接關係,與貨幣緊密相聯。企業缺錢,市場缺少流動性,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都需要現金流的推動,這些恰恰是眼下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短板。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仍處於寬鬆周期,根據經濟學原理,此時,貨幣適度寬鬆政策應及時粉墨登場,與之匹配。
其實中國人民銀行去年12月27日召開的2022年工作會議上,就對中央定調的穩健的貨幣政策作出機動性具體部署,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總量合理充裕、長中短期供求平衡。這其中就暗含著“適當寬鬆”的信號。
而9月21日最近一次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要求,各穩住經濟大盤督導和服務工作組要保持“在線”狀態,與督查整改相銜接,繼續協調解決問題,重點推進財稅金融支持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設備更新改造等擴投資促消費政策措施的落實。
在上述背景下,今年以來央行連續出手降準降息,這是審時度勢同時又是底氣十足的抉擇之策。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加息容易降息難,中國降息的底氣表現為:
首先,中國通貨膨脹呈溫和態勢,有可控空間。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7.7%。預計下半年CPI同比漲幅將溫和上升,但全年平均水平仍將控制在預期目標內。同時,PPI同比漲幅受去年基數及全球商品價格上漲動能減弱的影響,將繼續保持連續回落態勢。物價保持溫和上漲,將為宏觀政策提供舒適環境。說白了,中國目前不存在通貨膨脹的隱患,表現在貨幣政策上,就是非但不用加息,還能從容降息,保持適當流動性。
其次,中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足以抵禦降息後資本大幅外流。截至2022年8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30548.81億美元,比7月末下降492億美元,降幅為1.58%。目前中國外匯市場運行正常,跨境資金流動有序,雖然受到美國貨幣加息政策溢出效應的部分影響,但是影響可控。再說,中國有強大的資本管制能力,中國投資環境良好,具有磁吸外資的品質魅力。2022年1至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27.4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6.4%,折合1384.1億美元,同比增長20.2%。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至8月,外資通過滬深股通淨流入A股632億元;近段時間,威靈頓、富達國際、摩根大通等國際金融機構,通過加倉A股股票、投資增設機構、申請參與QFII等方式,持續加碼人民幣資產,外資對中國市場始終抱有極大熱情。
再次,人民幣匯率可控,不具備趨勢貶值基礎。截至北京時間9月22日15時,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盤中最低觸及7.1048,為2020年6月7日以來新低。美聯儲暴力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承壓。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仍維持強勢。從國內基本面、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資產長期配置價值等方面看,在全球加息潮情勢下,中國基本鎖住了資產價格下跌的空間,也封住了美國降息後抄底中國資產的可能,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等國際收支基礎性項目保持較高順差,人民幣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雙向波動常態化。
這是惠及實體經濟
促進投資消費的應時之舉
中國依據本國的國情,逆勢採取降息的宏觀調控措施,應時之舉惠及實體經濟,促進投資,提振消費,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前中國經濟復甦仍不穩固,疊加疫情變異和反覆,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凸顯,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實體經濟缺失流動性潤滑,尤其是中小企業嗷嗷待哺。
利息本質上就是用錢的成本,利率降低用錢成本也會降低,利率下調可以減輕借貸壓力,幫助企業良性發展。企業融資困難程度降低,還款壓力變小,銀行被違約的概率也會大幅下降。因逾期未還款導致的壞賬情況減少,也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
如果說降準是解決市場主體融資渠道窄的問題,那麼降息就直接解決市場主體融資成本高的問題。
我們注意到,年內1年期LPR累計2次調降15BP,5年期LPR累計3次調降35BP。年內降息呈小步快跑、長短結合、突出中長期之勢。引人注目的是,年內3次調降5年期LPR,不僅頻率高,調降幅度也大,後兩次每次都是調降15BP,第三次又是非對稱下調,5年期降幅大於1年期。
這也是明顯地針對房地產市場,對房地產釋放支持信號。
房地產關聯著上百個上下游行業和產品,諸如建築、勞務民工、工程監理、園林、水泥、鋼材、塑料管道、玻璃、有色金屬、家具、裝飾、燈具、電梯、電力電纜、弱電監控、銀行信貸、風投機構、建築設計、景觀設計、打印出圖、天然氣、自來水、移動通信,甚至餐飲、零售等,是中國的一大支柱產業。
疫情爆發這幾年,房地產不景氣,不僅房子賣不出去,賣出去的房子也有還不上貸款的,銀行和開發商雙重承壓。在此背景下,下調5年期貸款利率,無疑是給房地產雪中送炭,直接安撫實體經濟。
而銀行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民政局,LPR調降,存款必須同步下調,否則銀行就要做賠本買賣。
從基本面看,中國經濟不缺資金,而是缺資本。LPR調降,本質上是把儲蓄資金擠兌出來,由資金轉化成資本,有助於通過擴大投資穩定經濟。
國家統計局9月16日公布的數據表明,1—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7106億元,同比增長5.8%。從環比看,8月增長0.36%。投資改善,這與降息不無關係。
降息直接刺激社會消費品零售呈增長態勢。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560億元,同比增長0.5%。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58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2283億元,增長4.3%。
此外,降息還會給股票市場帶來更多的資金,促使上市公司股價上漲,帶動經營業績向好。
這是利大於弊的權宜之計
當然,平心而論,降息也有風險。
首當其衝的是資產泡沫。降息後,許多儲蓄資金都轉移到市場上,錢多了,橫衝直撞,有的盲無頭緒,在實體經濟體外循環,容易形成資產泡沫。由於貸款利率降低,企業貸款意願增強,一些殭屍企業鑽國家為市場主體紓困的空子,也跟著起哄要貸款,若得逞,銀行的錢就變成殭屍企業的奶酪,而這些殭屍企業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結果是銀行的錢打水漂。
其次是人民幣貶值。降息後,流動性增加,人民幣相對含金量少了,也就是貶值,加上全球加息潮,更助推人民幣大輻貶值,眼下已經破7,創歷史新低。人民幣貶值,緊跟著就是制約外貿進口。
再次是有的老百姓投資理財找不著北,沒有專家那種咬文嚼字專業解讀,什麼通貨膨脹,什麼經濟規律,什麼LPR或者MLF(中期借貸便利),弄不好,一輩子辛辛苦苦積攢的錢就沒了。
不過,降息是利大於弊的權宜之計。
關於資產泡沫,頂層設計已經考慮到了。從央行近期長短期LPR降息就可以讓外界感知長期LPR下降較多,是希望大家能夠增加長期貸款,目標是鎖定房貸和其他實體投資。而短期LPR一次僅下降5個基點,管理層不希望釋放出來的貨幣在實體經濟體外循環。也就是說,已經考慮到降息產生資產泡沫的可能性,作了政策性規制。
我們對人民幣貶值也不必過於擔心。其實人民幣貶值早已不是什麼恐慌性新聞,這得益於這近年來貨幣市場對美聯儲加息叫喚的心理準備,人民幣新的中間價定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恐慌風險,央行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政策是穩定人民幣的定海神針,特別是一籃子匯率變化已成為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減震器”,最主要的還是來自於中國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和經濟基本面的溫和改善。況且,這麼多年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波動已是新常態,有貶值,也有升值。
至於老百姓投資理財的短板,通過正確評估自身可承受的風險水平,擬定恰當的收益目標,構建科學理財組合,克服一夜暴富心理,樹立長期投資的理念,一定能使手中的錢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