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5日,OPEC+部長級會議決定,自11月起,OPEC+將原油產量削減至200萬桶/日,並將限產協議延長一年至2023年底。這是10月5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拍攝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總部標誌。(新華社圖片)
當地時間10月5日,OPEC+部長級會議決定,自11月起,OPEC+將原油產量削減至200萬桶/日,並將限產協議延長一年至2023年年底。
受此消息影響,當日,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價格上逼94美元。7日,市場對石油市場供應將進一步收緊的擔憂推動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強勢收漲。截至當天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4.19美元,收於每桶92.64美元,漲幅為4.74%。12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3.50美元,收於每桶97.92美元,漲幅為3.71%。
▲受OPEC+原油產量削減消息影響,石油相關股開始波動。(本刊記者劉妍伶攝影)
不尋常的背景 不一般的應對
“OPEC+”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和俄國等其他相關產油國的集體簡稱。OPEC+成員國的原油儲量巨大。在全球已探明原油儲量中,所有OPEC+成員國佔80.4%,加上俄羅斯等11個OPEC+夥伴國,OPEC+成員國累計擁有世界上大約90%的原油儲量。 OPEC+打一個噴嚏,全球石油市場勢必產生劇烈波動。
OPEC+對全球石油價格擁有絕對話語權,通過減產提價增加資源性收入是OPEC+的主要手段。而每一次減產都出於一定的市場背景考量。
一是應對世界經濟呈下行趨勢。在疫情反覆、地緣政治攪局下,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石油剛性需求在下降,直接導致國際原油價格下滑。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布倫特原油一度飆升至每桶125美元以上,9月底時則一度回吐了2月以來的全部漲幅,跌至80美元一線。對全球石油需求萎靡的預期,仍是本次油價大跌的主要原因。力促石油期貨價格上漲,穩定在90美元,是OPEC+減產協議的初衷。
二是應對全球加息潮對通脹的遏制。近來年,全球加息潮湧,驚濤拍岸。尤其是美國,為解決自身通脹高企難題,美聯儲多輪大幅加息,與美元捆綁的石油價格勢必受壓制。美元霸權,扭曲了國際原油價格。在全球加息潮驅動下,全球資本市場“哀鴻遍野”,世界經濟增長擔憂加劇,削弱了石油需求預期,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遭到重創。OPEC+必須通過減產,與全球石油需求預期匹配,才能穩住石油價格預期。
三是應對制裁帶來的價格下跌。今年以來,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美聯合制裁石油出口國俄羅斯,令俄羅斯石油價格一路下跌。最新數據顯示,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價格在經歷了7、8兩個月的下跌之後,9月的價格下跌趨勢仍然沒有得到遏制,當月平均價格為每桶68.3美元,與8月價格相比下降8.7%,與2021年9月價格相比下跌5.8%。烏拉爾原油價格連續三個月明顯下跌,顯示出歐美對俄羅斯的能源製裁效果已經越來越明顯。在此情勢下,俄羅斯可以通過OPEC+減產協議獲得全球石油價格上漲的紅利。而佔OPEC+三分之一產能的成員國沙特是OPEC+的核心成員,一貫充當減產提價的“帶頭大哥”,由於其產量的基數大,減產對其來說,既不過度傷及收入總量,又能從減產提價中對沖減產的利潤損失,還能幫石油大國俄羅斯的忙,一石三鳥。
特殊背景下的應對,顯示本輪減產計劃不一般,呈現總量大、時間長的特點,這是OPEC+自20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減產計劃,減產量相當於全球石油需求總量的2%,而減產操作時間也是OPEC+史上較長的,持續5個季度。此舉對國際市場油價的提振有根本性意義。
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沙特能源大臣在OPEC+通過減產決定時聲明,此舉證明存在近五年的OPEC+產油國聯盟不僅將繼續存留,還會給石油市場帶來穩定。阿聯酋能源部長也表示,經濟衰退正在影響石油供應和需求,經濟衰退是OPEC+考慮產量政策的一大基本因素,不會把OPEC+當做政治組織,減產決定是技術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
這些表白,都是說給美國聽的,言外之意是,OPEC+減產計劃並非針對美國,而是針對市場的技術行為,與政治無關。
儘管OPEC+的官員們言辭謹慎,可是,OPEC+一不小心,還是“打臉”拜登。
拜登在今年7月的中東之行中,曾極力游說沙特帶領OPEC+超量增產來緩解高油價,哪知道沙特不給拜登面子,幾周後OPEC+就決定減產10萬桶/日,如此小規模減產真實目的只為了羞辱美國。
而這一次OPEC+無視拜登的威權,不是小打小鬧,乾脆放大招大規模減產。華爾街分析師將OPEC+大幅減產視為“直率的政治宣言”,或者說跟“宣戰書”差不了多少。華爾街見聞的報道直截了當地指明,OPEC+大幅減產或給歐美等國在高能源成本驅動下的通脹鬥爭增加衝擊。
美國參議院民主黨二號人物迪克·杜賓(Dick Durbin)驚呼,“沙特王室從來不是我國值得信賴的盟友,我們外交政策該想想沒有這個盟友的世界了。”
對拜登來說,11月份美國中期選舉在即,現任總統先生正製造包括壓縮通脹的太平盛世來拉攏選民,以求下屆連任。
今年以來,通脹問題持續困擾著美國民眾,油價持續上漲等能源價格的通脹問題尤甚。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現在美國的平均汽油價格為每加侖3.78美元,仍明顯高於拜登上任時每加侖約2.38美元。拜登急需壓縮石油價格給政績簿增加亮點,為中期選舉添加籌碼。
在此關鍵時刻,OPEC+宣布大幅減產,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正在石油市場打響,觸動拜登的奶酪,無異於一記耳光扇來,直接攪局拜登謀求中期選舉勝券在握的黃粱美夢。
這令拜登惱羞成怒。白宮發布罕見的斥責聲明,直言“美國總統拜登對OPEC+的短視行為感到失望”。有內部人士稱白宮將減產視為“敵對行為”。
於是一連串反制措施接踵而至,包括短期內增加國內石油生產、進一步釋放石油儲備、削減對沙特軍售、發布部分石化產品出口禁令、放鬆對委內瑞拉的制裁來換石油、不再反對NOPEC法案在全體參議院和眾議院進行表決。
值得關注的是,刻意把“Anti oil production and export cartels”(反石油生產和出口卡特爾)縮寫為“NOPEC”,拆分開來,就是“No-OPEC”——對OPEC說“不”,十分巧合,一語雙關。
NOPEC法案早在2007年就提出,並在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中以17票贊成對4票反對的優勢獲得通過,後一直止步不前,如果重啟法律審查程序,正式生效,將使美國政府能夠起訴OPEC成員國操縱能源市場,並可能尋求數十億美元的賠償。該法案已在國會得到兩黨的廣泛支持。
減產提價也有不確定性
不過,OPEC+減產提價的願景真正實施起來,也有折扣,存在不確定性。
首先,200萬桶減產或“雷聲大雨點小”。根據投資大佬高盛的估算,OPEC+淨減產可能只有40萬到60萬桶。高盛預計,根據基線做出的調整實際只大約減產了150萬桶/日,這還是不包括俄羅斯重新定位的產量。高盛認為,200萬桶/日的OPEC+聯合減產相當於,在這種基線調整的基礎上,配額只進一步減少了50萬桶/日。實際上OPEC+並未採足油量,市場投放量低於配額,即便不宣布減產也是如此。
其次,OPEC+不是鐵板一塊,減產協議再加碼,執行力或有限。在OPEC+內部,增加石油產量的衝動還是暗流湧動。主要原因是不甘心讓美國得漁翁之利。儘管減產有助於穩定油價,但OPEC+成員國還是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代價就是將減產騰挪的市場份額拱手讓給了美國。況且多年來OPEC+的減產行動都是各懷心思,各成員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一些小兄弟陽奉陰違,還是希望通過增加產量獲取收入,渡過眼前困難。
再次,不可低估美國反制措施的影響力。只要美元還是國際結算貨幣的當家花旦,只要美元還是捆綁石油的絞索,就不可小覷美國在國際石油價格上的話語權。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原油消費國,其經濟和貨幣政策對世界能源市場也有重要影響,不可低估美國對OPEC+大幅減產採取一系列反制措施的影響力。
此外,2023年世界經濟並非嚴重衰退。摩根大通認為,全球經濟不會衰退,而是會軟著陸。摩根大通的一個投資團隊表示,比起相信各國央行的鷹派言論,他們寧願更相信經濟數據。最近的數據表明,通脹可能已經達到了頂峰,工資的壓力正在得到緩解,消費者的信心也趨於穩定,尤其是中國正在刺激經濟增長,歐洲對能源供給也提出了支持計劃,這些都有助於全球經濟軟著陸,從而避免衰退。據此判斷,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不會持續減少,OPEC+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減產計劃也並非不可能的事,市場需求轉旺,增加產量或減少減產幅度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