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稍早在聯大發表演說,強調中美要對話不要對抗,前提是維護好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尤其是切實恪守“一中原則”。圖為當地時間8月5日下午,王毅在金邊出席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後,面向中外媒體舉行記者會,全面闡述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新華社圖片)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繼3月訪臺後,又於日前二度訪臺,先是參加在高雄舉辦的“全球臺商經貿論壇”,隔天並陪同蔡英文出席也在高雄舉行的“世界臺商聯合總會年會”活動,並赴臺南與企業界會談。蓬佩奧表示,他任國務卿時最自豪的事之一,就是讓美國政府承認臺灣的所謂“主權”;他重申,臺灣不需要刻意“宣布獨立”,因為臺灣本來就是“獨立國家”。儘管蓬佩奧已卸任官職,惟由於他仍積極奔走爭取參選下屆總統,他的訪臺及發言是否會對兩岸關係及中美關係產生後續的影響?猶值得密切關注。
蓬佩奧二度訪臺意欲何為?
蓬佩奧二度訪臺,主要目的有三項:一是借助臺灣問題,為爭取參選下屆美國總統塑造所謂“抗中保臺”的形象;二是為他所屬的共和黨在11月的期中選舉中獲取更多有利的籌碼;三是為享有“共同價值觀”的民進黨加持,以助其能翻轉不利的選情而贏得11月底的縣市選舉。其中,為了爭取在此次縣市選舉能夠力挽狂瀾而勝選,稍早前民進黨蔡當局即已大增邀請外賓來訪臺的預算,而蓬佩奧既是前國務卿、又對臺相當友好,更何況還要競選下屆美國總統,當然讓蔡當局充滿期待與寄望。其實,蓬佩奧在臺灣選舉期間二度訪臺,為蔡當局的政策力挺與背書,不可能僅止於收取高額演講費,他勢必會索取更多的回饋,諸如要求臺當局管理的“退撫基金”及“勞退基金”來投資他開設的私人公司等等。蓬佩奧3月訪臺時,即曾期盼臺灣能投資與他有關的一家公司。
儘管蓬佩奧坦言,當前美國政府不像特朗普一樣堅定保護臺灣,對於拜登總統顧左右而言他,採取模糊政策,他自己也感到憂心。然而,無可否認的,蓬佩奧還是具有強烈的維護美國利益的動機。但是他能以臺灣為切入點撬動政治經濟的紅利,在於其意識形態領域的反中操弄。顯而易見地,蓬佩奧作為卸任高官卻持續不斷地攫取意識形態對抗紅利的同時,特朗普的繼任者拜登上臺後將意識形態制中的事業與範疇越做越大。試觀將美中博弈定義為“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是拜登上臺後的新話術,意圖用“不民主”將中國擺在美國與西方的對立面。事實終會證明,用抨擊中國來捍衛美式民主,只是蓬佩奧和“拜登們”的一廂情願與自以為是,此並非中國崛起引發的問題。
美中關係“護欄”紮實
事實上,美國卸任高官往往成為公關公司的強力推銷員,甚至也可能擔任投資公司的說客,因此來臺灣尋求商機是平常之事。然而,蓬佩奧3月首次訪臺高呼美國應外交承認“中華民國臺灣”,更是給臺方出了一道難題,不但凸顯其投機心態,更遑論為臺海和平投下震撼彈。倘若可行,為何他任職國務卿之時不推動?還是只為了營造自己“抗中保臺”的硬漢形象,累積未來重返政壇的資本與籌碼?尤有甚者,此次蓬佩奧訪臺更進而稱“臺灣是獨立國家”,對此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批評稱“蓬佩奧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都很清楚,民進黨當局卻一再鼓動他竄臺招搖撞騙”。若以拜登的聯合國大會演講為例,拜登將“一中政策”與“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並存,除有警示中國大陸不得對臺動武,同時也表態不支持“臺獨”。由於拜登先前接受專訪時多次提及,美國“不鼓勵臺灣獨立”,但臺灣是否“獨立”“由他們自己決定”。由此可見,美方還是有鼓勵、煽動的意味,性質不可謂不嚴重。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批評稱“蓬佩奧是什麼樣的人,大家都很清楚,民進黨當局卻一再鼓動他竄臺招搖撞騙”。圖為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新華社圖片)
儘管拜登日前第四度表示美國將出兵協防臺灣,同時表示美國不鼓勵臺獨,稱要由臺灣自行決定,不乏有人解讀美國由“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第一時間表態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表示將向美方嚴正交涉。大陸外長王毅稍早在聯大發表演說,強調中美要對話不要對抗,前提是維護好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尤其是切實恪守“一中原則”,可見中美雙方均傳達了正向訊息。拜登的宣示代表美國對臺海和平與臺灣安全的重視,但也代表美國對臺灣的支持並非沒有底線,過去幾個月,美方傳遞的訊號十分矛盾,但並未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美中在“一中”問題逐漸建立共識,雙方關係的“護欄”可謂更紮實,臺灣需務實因應。
要言之,以現在臺灣政治和民意光譜來看,“法理臺獨”成功幾乎是假議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而大陸外交部很快以正面態度回應拜登的演說,中美關係在緊繃中出現回穩的跡象。無怪乎,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批蓬佩奧是信譽破產的前政客,其“反中”行徑旨在撈取個人政治私利,圖謀不會得逞。
“抗中保臺”無以為繼?
緊接著,大家很好奇的是,民進黨再打“抗中保臺”牌救選情有用嗎?11月下旬的臺灣縣市選舉上半場告一段落,民進黨似乎並沒有佔到便宜,因而其高層拍板再度祭出“抗中保臺”的神主牌。為了勝選,擁有執政優勢的民進黨,用盡一切資源還嫌不夠,竟硬是要把縣市選舉的主軸上綱到臺灣安全層次,再次推出“抗中保臺”牌。然而,以往民進黨只要強力訴求“抗中保臺”,支持度總會上升,可是此次的縣市選舉,不難發現“芒果乾”(“亡國感”的諧音)效應不如預期強大,因為這回選民對民進黨的這“老招”,已經無感了。
十分弔詭的是,民進黨越是用力“抗中保臺”,兩岸的經貿關係越是緊密。2021年臺灣對大陸出口2499.79億美元,自大陸進口783.64億美元,享有順差1716億美元。單單2022年前7個月,臺灣便享有920億美元的順差。既然蔡當局如此仇視大陸,必須要對抗到底,為何還放任兩岸經貿持續增加?顯然不符合邏輯。尤其是2010年6月兩岸兩會簽署ECFA以來,累計出口大陸產品享受的免關稅金額達90.46億美元,原本這些產品輸出大陸的關稅約6~35%,零關稅後大幅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往昔民進黨在野時曾稱ECFA是“糖衣毒藥”,然而2016年執政後,看到ECFA實施有如此好的成效,也不希望終止。
再者,民進黨經常批評馬英九執政時“傾中”,然而在馬英九執政時,臺灣農產品銷往大陸佔比均低於2成;蔡英文上臺6年多來,臺灣農產品銷大陸佔比突破2成,可見蔡執政以來臺灣農產品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更深。近兩年受到陸方以病蟲害為由禁臺之農漁產品輸陸,包括:鳳梨、蓮霧、釋迦、柚子、柑橘、石斑魚、白帶魚、竹筴魚等。這樣一來,大陸數波禁令連發,催得臺灣農漁民膽戰心驚。農漁民需要長期穩定的市場供貨,這就亟需蔡當局有關單位與大陸務實溝通協調,但民進黨當局卻堅持“反中”立場拒不作為,甚至始終並未拿出改善計劃,造成農漁產品迄今無法恢復輸出大陸。因此蔡當局打選戰重施“抗中保臺”故伎,卻變成臺灣農漁產品保衛戰,民進黨在臺上高喊“抗中保臺”,民間基層卻忙著為生計奔走。
正因如此,許多農漁民對自己淪為民進黨蔡當局“抗中保臺”的棄卒,深感怨嘆與不值,他們永遠沒想到,自己力挺選出來的執政當局,卻在關鍵時刻背棄了他們,已不乏發出如下心聲“要‘抗中’又要賺人民幣,這是什麼邏輯?”然而,此次民進黨再打“抗中保臺”牌,已不如3年前如此得心應手了。主因是,當“反中”牌被操弄成“鎖臺”,並為臺灣招來戰端危機,而唯一受益者就是民進黨,臺灣民眾當然會懷疑民進黨是藉“抗中”圖利自己,卻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
再進一步言,此次選舉,蔡當局的“芒果乾”選戰戰略已不像3年前那般熱賣,可從三個現象察知:一、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臺引發新一波臺海危機,臺灣民眾雖未必恐慌,但對蔡當局把臺海安全拿來當選舉賭注的操弄,卻非常反感;二、一連串爆發的柬埔寨詐騙案,暴露蔡當局對臺灣年輕族群的前途與安危並不關心,加上社會住宅的跳票,都讓民進黨的年輕世代支持度雪崩,至少驟降2成;三、除了農漁產品的禁運輸陸,兩岸交流致使陸客止步、陸生流失,均對旅遊業及大學的經營造成頓挫,復以兩岸敵意的加深,都不利於臺灣與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
總之,民進黨當局“抗中保臺”喊得震天價響,一旦兩岸真的有事,民進黨卻畏縮不前,也不見“抗中保臺”的實際行動??磥硭^“抗中”,僅止於口頭嘴砲,所謂“保臺”,不過是保其高官職位。此次民進黨各縣市長候選人陸續被人檢舉論文抄襲,再加上其提名的臺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有圖利高端疫苗之嫌,又防疫績效不彰,實在難獲選民青睞,凡此種種皆迫使民進黨不得不改弦易轍,進而重施“抗中保臺”故伎。一名宜蘭漁民說破“抗中”的底蘊:“草螟弄雞公,爽的是民進黨當局,苦的是漁民甚至百姓”。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芒果乾”還賣得動嗎?尤其今年選情很冷,民眾不表態率提升,深綠農漁鐵票區選情更冷,“芒果乾”效應遞減,從南到北,農漁民均認為顧好人民生活比較實在,選情趨勢已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