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圖-95MS戰略轟炸機由四架蘇-35S戰鬥機伴飛飛過俄羅斯莫斯科上空。(新華社圖片)
俄羅斯總統普京9月21日發布部分動員令,即時徵召約30萬預備役人員投入烏克蘭戰事。這是俄羅斯自二戰後首次發出動員令,令戰事更加撲朔迷離的同時,也意味著這場衝突已經進入僵持階段。
自俄羅斯在今年2月底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後,美歐深度參與烏克蘭對俄反攻,提供全面戰場情報的同時支援各類西方現代化武器。步入9月,烏克蘭發起反攻接連奪回東北部領土,撿取俄軍倉促撤退時留下的大量武器,更是無情揭開了俄羅斯軍事工業存在短板的事實,俄軍似乎顯現頹勢。
打破僵局 調整戰場節奏
俄軍在烏克蘭東北部明顯潰敗後,有不少軍事分析員指出,俄羅斯若想戰勝整個西方,只能下達進入戰爭狀態的動員並宣布徵兵。
此番言論一語成讖。當地時間9月21日,俄總統普京與俄國防部長紹伊古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動員30萬人,支持烏四地舉行“入俄”公投。強調在烏“特別軍事行動”目標未變,並對西方發出強烈警告。
烏克蘭總統顧問波多利亞克回應稱,俄羅斯開展動員工作是“絕對可以預見的”措施,“戰局很明顯沒有按俄羅斯的劇本走,因此普京要採取這個極不受歡迎的動員決定”。英國防相華萊士稱,普京發出部分動員令等同承認俄軍正走向失??;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布林克表示,舉行公投和動員令是俄羅斯衰弱和失敗的徵兆。
分析認為,俄羅斯此時宣布部分動員令是因為需要更多的士兵來穩住已經獲得的階段性成果,包括目前控制的4個州,並進一步阻止烏軍對頓巴斯發起進攻。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分析指,西方試圖將俄羅斯拖入消耗戰、持久戰,但普京肯定不會按西方邏輯走。俄方此次通過動員挖掘人力和軍事資源,期望調整戰場節奏、打破戰場僵局,意味著與西方博弈升級。
顯然,俄羅斯當局也很清楚,如不進行動員、公投的話,戰場上可能很難保持優勢。
不過現時戰況亦暴露出一個擺在俄羅斯面前且亟需解決的問題,即俄軍工業存在致命性短板!
軍事專家普遍認為,俄軍火力捉襟見肘、對戰場的信息化偵查能力弱,導致部隊編成和火力配置、偵查能力不匹配,是俄軍顯現頹勢的重要原因。
俄軍裝備體系
無法滿足作戰需求
9月19日,烏克蘭武裝部隊空軍司令部發言人尤里·伊赫納特表示,烏克蘭空軍在6天內摧毀了俄軍8架戰機、2架直升機、4枚巡航導彈和十多架無人機。他還稱,烏軍防空部隊於19日在赫爾松州上空擊落一架俄羅斯蘇-25戰機以及一枚Kh-59導彈。
俄軍的戰報則顯示,俄空天軍和防空部隊取得很大戰果。俄國防部同日聲稱,俄空天軍發起的高精度攻擊導致位於扎波羅熱的一個工廠的車間遭到破壞,該工廠的任務是維護美國製造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俄防空部隊在赫爾松附近擊落了烏軍1架蘇-25戰機、兩枚“哈姆”反輻射導彈。此外,還在頓巴斯和扎波羅熱地區擊落14架烏克蘭無人機。
俄烏雙方各執一詞,不排除這些戰果是信息戰的結果,水分很大。不可否認的是,俄空天軍的作戰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儘管西方的數據可能會更有利於烏克蘭,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俄軍沒有能在戰場上很好地消滅、壓制烏克蘭空軍和防空部隊,導致俄空天軍不能大量投入對地攻擊。”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日前接受內地媒體《環球網》採訪時表示,“烏克蘭現役大中型防空系統不算先進,而且都是蘇聯時代研製的,俄軍對這些防空系統參數應該瞭如指掌。但俄軍仍無法進行有效壓制作戰,表明其裝備體系和訓練無法滿足防空壓制作戰需求。同時俄軍對地打擊能力體現出不足。俄軍現役圖-95和圖-160轟炸機主要以發射遠程巡航導彈為主,但俄軍高端巡航導彈數量不足,而這兩種轟炸機已不具備投放常規炸彈能力,甚至搞不了‘地毯式轟炸’。”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世界上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儘管在一些新式武器方面還是停留在蘇聯時代,但至少在型號和成品上,還是推出不少的。一直到近年,俄羅斯每年的武器出口額也均在百億美元以上。其主戰坦克、防空武器、戰鬥機等是出口的大項,近年來均斬獲了不少國際大單。
有鑒於此,在戰爭之初,俄軍採用熟悉的“閃電戰”術,憑藉火力優勢很快便成功控制了烏克蘭的大片地區。
不過在美國和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的持續支援下,烏軍得以持續抵禦俄軍的攻擊,並發起反攻。烏克蘭接受了多批“魚叉”反艦系統、“海馬斯”系統、榴彈炮以及其他的高質量武器。其中,由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在俄烏衝突中表現相當驚艷。該炮所打擊的俄軍目標包括彈藥庫、燃料庫、指揮與控制中心、鐵路以及橋樑等,造成了俄軍一些人員傷亡以及裝備、物質損失。尤其是對俄軍指揮部的打擊,導致俄軍多名高級軍官犧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俄軍的士氣。
“海馬斯”火箭炮系統也因此成為了國際軍火市場上的香餑餑。近日,美國陸軍宣布增購480門M142“海馬斯”高機動遠程火箭炮,從2024財年到2028財年分6批交付。除了美國陸軍的大單,羅馬尼亞、新加坡、約旦以及波蘭等國也訂購了70餘門。
反觀俄羅斯方面就略顯慘淡了,在剛剛結束的俄羅斯軍隊2022軍事論壇武器展上,與往年一樣,俄軍也是希望再防務展上產生訂單,不過今年的訂單比較少,只產生了6億美元的訂單。此外,今年以來接連有國家退單,包括埃及退貨26架蘇35戰機,印尼退了11架蘇-35戰機,已經生產完了的蘇-35戰機也是停在製造廠,等待新的買主。
俄軍工業為何捉襟見肘?
俄羅斯軍工襲承蘇聯時代裝備“遺產”,規模巨大、體系完備,涉及武器彈藥、航空航天等各個領域。然而在過去30多年裏,俄羅斯軍工業在一系列“改革”中被持續摧毀,產業鏈遭到嚴重破壞。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稱,上千家軍工企業雖然具備數量優勢,但也存在逐漸與時代脫節的問題。產品譜系單一、生產銷售流程類似等同質化現象,一方面造成資源浪費,甚至滋生腐敗﹔另一方面讓企業缺乏競爭力和創新力,比如,在四大坦克企業中,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廠和聖彼得堡坦克廠連續多年處於“停車”狀態。
實際上,一直以來,在美歐的政治經濟雙制裁下,俄方軍工企業發展嚴重受阻。隨著美歐不斷出臺對俄全面制裁手段,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面臨壓力,政治主權也屢受打壓,資金不足逐漸成為了制約俄軍事裝備大規模生產的關鍵因素。
據俄媒統計,自2017年俄方首次大幅度削減軍工企業資金投入以來,俄國防預算佔GDP的比重連續3年都保持在3%以內。其中,僅有約20%的資金投向軍工領域,而這一金額僅能維持俄國防工業基本運轉。
自俄烏衝突爆發後,美歐加大對俄制裁,令俄軍工業雪上加霜。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何塞普·博雷爾早前表示,由於制裁,莫斯科在戰爭中維持其武器和軍事裝備的能力正受到嚴重影響,俄軍技術武器中有大量的西方零部件,“俄羅斯45%的技術依賴於歐洲進口,而這已被切斷。”
俄羅斯當局當然也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9月20日,普京會見俄國防工業企業負責人時說,俄羅斯有必要提高國防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並在必要時對國防工業進行現代化改造。普京下令要求對提供給烏克蘭的西方武器進行研究,以此為依據來改善俄羅斯國產武器,同時要求部分國防工業企業增加產能,在最短時間內保障俄羅斯軍隊進攻武器的供應,“而且俄羅斯的武器生產要做到100%完全進口替代。”普京強調,俄羅斯的現代武器系統“能夠有效對抗西方同類型武器”。
據俄衛星通訊社稱,俄國防和科技巨頭——俄國家技術集團21日表示,鑑於普京總統宣布進行部分軍事動員,該集團將提高軍事設備的生產能力。報道稱,俄國家技術集團承接了當前俄羅斯40%的國防訂單,負責生產軍用飛機、直升機、裝甲設備、火炮系統、高精密武器、電子作戰設備、通訊偵察系統和其他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