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各國在疫情後相繼出現人才短缺的情況。圖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疫情後快速復工復研。(新華社圖片)
創新資源配置全球化時代,科技人才全球配置的趨勢愈發明顯,高端科技人才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深刻改變著各國的科技和產業發展圖景,推動著知識和技術的共享、傳播、擴散以及使用。專業技術人才是重要的創新資本和稀缺資源,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專業技術人才成為各國競相爭奪的對象。
伴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愈來愈多的國家開始加入全球人才競爭。發達國家吸引人才流入主要依靠技術移民制度,從而服務國家整體科技和經濟發展需要。而發展中國家則通過資助技術人才項目吸引流失的人才,形成國際人才環流,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努力從人才環流中獲得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智力資源。另外,留學生作為人才儲備庫的重要補充力量,成為各國爭相吸引的對象。留學生是國際教育交流體系的受益者,也是留學所在國吸引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蓄水池。留學生構成了所在國家的、熟悉就業市場規則和流行習慣的、具有潛力的高技術勞工儲備軍。
世界人才搶奪戰愈演愈烈
人才(Talents)對於一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各個國家為了佔據人才高地,在世界人才搶奪戰中出奇兵,亮鋭器。其搶奪的人才主要是“國際人才(Globaltalents)”或者是“世界一流人才(World-classtalents)”或者被稱為“高端人才
(Highqualitytalents)”。尤其今年,很多國家都有相關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放出,主要分為新政類和放寬類。
(一)新政類:歐洲屬實太缺人
打響“搶人”第一槍的是英國。在中國內地應屆生人數超過1000萬之際,大洋彼岸的英國卻處於大面積用工荒,畢業生崗位缺口高達100萬,即畢業生人數比崗位少了100萬。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發布全新簽證——HPI簽證(HighPotentialIndividualVisa),即除英國本土高校外的全球頂尖大學畢業生可在沒Offer的情況下,直接來英國工作和生活。簡單來説,HPI簽證對語言、財務等要求都很低,關鍵是學歷:申請人需持有全球Top50院校的本科或碩士或博士的學位證書,且證書需在申請HPI簽證前的5年內獲得。HPI簽證雖不是直接移民向的,但後續可在簽證到期前轉為其他長期工簽,如技術工簽、創新者簽證、GlobalTalent,即2年的HPI,加上5年的工簽,達到7年便可成為英國永居。
緊接著,荷蘭在疫情後也出現了人才短缺的情況。面對這樣的情況,荷蘭更新了SearchYearVisa簽證要求,申請條件滿足其中一項即可:1、在荷蘭留學:本科或碩士畢業,畢業不滿3年;2、非荷蘭留學:世界排名前200的高校,碩士畢業不滿3年,IDW學歷認證;3、中國內地畢業,沒留學過:世界排名前200高校,碩士畢業不滿3年,IDW學歷認證,雅思成績6.0以上(A/G均可)。
緊接著,北歐五國之一的瑞典在今年6月初也發布新政,宣布全球碩士留學生遠程即可拿到高素質人才工作創業許可證。這個人才簽時長3-9個月不等,主要要求有:學歷上,要求碩士學歷及以上(需修滿起碼60個學分);資金上,需提供每月SEK13,000(人民幣8,890)以上的資金證明,對應所獲簽證時長則為人民幣3-9萬不等??梢娤啾褥队?、荷蘭的人才簽,該簽證的優勢是對學校排名0要求,只要你畢業於一個超過60學分的碩士學歷及以上的項目,就符合申請的基礎條件。
(二)放寬類:海外工簽放寬要求
除了一些地區頒布新政外,不少地區也放寬了海外人才工簽名額或限制,主要有:
中國香港優才計劃——名額從每年1000,在去年十月翻倍至4000;每年獲批學生來源前四位為中國內地、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
加拿大LMIA——2年封閉式工簽,可作為移民材料,給聯邦EE快速通道至少加50分,NOC00類職業甚至可加200分;
新加坡EP——從明年9月開始實行打分制,本科畢業得10分,QS前100大學再得20分。
此外,國、瑞士、愛爾蘭等地也有一些適用於全球人才的工簽。
另外,為吸引外地學生,許多已發展經濟體制訂全國性策略,務求發展成為對國際學生極具吸引力的留學目的地。舉例而言,澳大利亞於2016年公布首份的全國性策略《國際教育全國策略2025》(NationalStrategy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2025),為發展成為領導全球教育、培訓和研究的國家訂下框架,規劃未來10年間優先處理的事項。同樣地,加拿大亦制訂《國際教育策略》(InternationalEducationStrategy),將當地教育機構提升為優質學府,目標是招收的國際學生人數在2022年前增加一倍。新加坡則推出學費資助計劃(TuitionGrantScheme),資助就讀當地全日制專上教育院校的外地學生。合資格的留學生最高可獲減免約80%的學費,但他們須要承諾畢業後在一家於新加坡註冊的公司工作3年。
已發展經濟體亦致力吸引外地學生畢業後留在當地發展,慣常的做法是容許他們畢業後留下工作,並在入職數年後給予永久居民身份。而當中以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所推出的最為進取,簽發的畢業後工作簽證有效期可高達3-4年,期間外地學生可在當地尋找工作,而入職時所取得的工作經驗,有助提升他們申請在當地永久
居留的資格。
人才競爭力反映國家實力
人才競爭力一直反映國家實力,疫情後經濟加速成長,科技人才成為國家競相吸引的對象。
由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和美國研究機構PortulansInstitute每年發布“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GlobalTalentCompetitivenessIndex,GTCI)今年將“疫情下的人才競爭力”作為主題,在全球134個國家當中瑞士已連續八年奪冠,排名前20名的國家全是高收入經濟體。
“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設有6個關鍵指標,即國內環境、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保留、技術與職業技能,以及全球知識技能。該指數針對134個國家的監管、教育和對外開放程度等方面進行評估,衡量各國的人才競爭力。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總和佔全球近98%,總人口則佔全球逾94%。
在國家人才競爭力方面,首25位當中有17個為歐洲國家,瑞士以82.09分繼續高居榜首,新加坡以79.38分排名第二,美國以78.81分排第三,中國排歷來最高的37位。
全球人才競爭力排名前10大國家為:瑞士、新加坡、美國、丹麥、瑞典、荷蘭、芬蘭、盧森堡、挪威及冰島。
全球城市人才競爭力排名方面,前10名為:舊金山、日內瓦、波士頓、蘇黎世、盧森堡、都柏林、新加坡、西雅圖、倫敦、赫爾辛基。
在城市排名方面,新加坡在亞洲排名第一,香港在亞洲排名第二。
另列舉2021年亞洲各大城市排名:香港20、東京46、臺北51、北京64,上海77。
報告個別指出每個國家的優缺點,新加坡最大弱點是留住人才,排名第四的丹麥表現最好的是人才影響力,報告稱丹麥人才具有高度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能力。第五是瑞典,第六是荷蘭。
排名第七的芬蘭是教育與經濟需求匹配。後續三名是盧森堡、挪威、冰島,報告稱冰島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全球知識技能人才庫。前十名幾乎都是歐洲國家,法國也首次進入前20名。日本排第20名。其他進入前20名的非歐洲國家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以色列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芬蘭最近也開始大舉招募全球人才,目標是在2023年吸引全球3萬人到該國學習、工作和創辦企業。鎖定的核心技能包括科技、醫療技術、數字化和其他高增長領域的全球人才。芬蘭政府表示,希望透過吸引外國人才增加多樣性、提高包容性並建立下一代全球技術領先地位。透過發起“芬蘭製造未來”運動,未來10年每年都要吸引1.5萬名外國學生,根據芬蘭政府2019-2023年計劃,該國的目標是在芬蘭獲得3萬名高技能人才,每年1萬人。芬蘭的國家形象包括企業創新與活力之外,也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預計能吸引大批科技菁英,他們也特別點名印度具有STEM技能的人。
報告寫道,這場疫情是我們這代人經歷過對工作組織和人才管理方面的最大衝擊,疫情影響下證明過去培養數字人才的企業與國家有較好的抵抗力,而危機總是轉機,一些國家、城市和企業現在開始接受彈性的方式,不再那麼僵化。
此外,現在愈來愈多人希望混合模式的工作環境,企業需要提供靈活性並提供不同的工作模式以留住最優秀人才,而注重成果和靈活性的組織將吸引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報告也指出,最具人才競爭力的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如瑞士和新加坡等排名靠前的國家正在加速向可持續和邁向未來的經濟轉型,無法加速數字化轉型的經濟體可能處於最大劣勢,預期疫情後復甦可能會使人才競爭更加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