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世界各國對各領域頂尖人才的爭奪歷來十分激烈。圖為外國留學生在感受非遺魅力。(新華社圖片)
當今社會,人才競爭愈演愈烈。人才資源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引擎。因此,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國際人才流動暫時放緩,但世界各國對高端人才的爭奪從未停止,仍是促進國際人才流動的重要因素。
人才對於一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各個國家為了佔據人才高地,在世界人才搶奪戰中出奇兵,亮銳器。其搶奪的人才主要是“國際人才(Globaltalents)”或者是“世界一流人才(World-classtalents)”或者被稱為“高端人才(Highqualitytalents)”。在這場“人才搶奪戰”中,各個國家均對其自身所需要的人才有所規定,有些比較籠統,有些比較具體。
高端人才競爭日趨激烈
為在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世界各國對各領域頂尖人才的爭奪歷來十分激烈。在當前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和新技術進步的背景下,各國紛紛出臺相關人才政策,“外引”“回流”同步推進,高端人才競爭愈演愈烈。
歐盟多國特別是法國、德國,為改變移民數量多但高級人才佔比並不高的現狀,在《阿姆斯特丹條約》正式生效後,有針對性地提高了移民門檻,加大對本國稀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度。如歐盟吸引高層次人才的“藍卡計劃”、德國吸引資訊技術專家的“綠卡計劃”、法國的“優秀人才居留證”制度和“人才護照”計劃。為促進本國優秀人才回流,法國設立了國家級海外研究人員歸國獎勵基金,芬蘭推出了傑出教授計劃?!?020年歐盟內部勞動力流動年度報告》顯示,在2019年歐洲內部人才流動中,34%是高技能人才,46%選擇了英國或德國。根據《2020全球競爭力報告》分析,在全球競爭力前10強國家中,歐洲佔據5席。
“藍卡計劃”助力歐盟延攬人才
“歐盟藍卡”是一項歐盟層面的高技術移民政策,是一種以工作為目的的居留許可。藍卡持有人可以在歐盟成員國合法工作,享有各項社會保障。藍卡持有人的配偶和子女可以通過家庭團聚移居歐洲。配偶享有工作權,子女則可以免費在所在國公立學校就讀。
歐盟27個成員國就“移民藍卡計劃”達成共識。藍卡的顏色來自歐盟旗的藍色,旨在為非歐盟國家的高技術人才移居歐洲提供方便。歐盟國家一方面為勞動市場高技術人才匱乏而苦惱,另一方面卻眼看著亞非的精英源源不斷地流向北美和澳大利亞,於是提出了類似美國綠卡的“藍卡計劃”,以彌補巨大的高技術人才缺口。持有藍卡意味著持卡人擁有在簽發國家的工作與居留權,同時可免去入境歐盟成員國簽證。除此之外藍卡還給予了許多優惠條件,如可以同時申請家庭團聚簽證;在工作滿18個月後,可選擇到另外一個歐盟國家工作;即使決定返回原籍地,日後也可自由進入歐盟工作;並且能夠享受與歐盟成員國公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和勞動條件等,甜頭可謂不少。
歐盟《藍卡指令》於2009年通過並生效,於2010年在歐盟各成員國內推廣,各成員應該在2011年6月19日之前將指令轉化為國內法。因此,大多數歐盟國家是從2012年開始正式派發歐盟藍卡。英國、丹麥和愛爾蘭這三個國家自始就沒有參加藍卡制度的共同立法,而選擇在移民政策上保持獨立,因此《藍卡指令》在這三國不適用。除此之外,歐盟其他所有25個成員國都實施了藍卡制度。
各國人才政策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德國。隨著國家人口老化,德國專業技術人才日益短缺。20世紀末,德國就因就業條件呆板、人才管理體制僵化等原因,導致高級人才外流十分嚴重。為在全世界範圍內網羅優秀人才,加強全球化時代的自身競爭力,填補巨大的高新技術人才缺口,近年來,德國堅持引進與培養並舉、留住與用好並重的原則,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歸納起來為:修改和完善移民法,改革獎勵制度,搭建平臺。德國一貫嚴格限制外籍人員移民本國,但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通過“綠卡計劃”、新《移民法》等多項措施,採取更為積極的移民政策,擴大移民數量,廣招天下賢才,使德國向一個移民國家邁出了決定的一步。
法國。法國是當今世界科技強國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法國有34人次獲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此外,有13人次獲有數學領域“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即便如此,法國仍面臨人口日益老齡化、戰後“嬰兒潮”一代大批進入退休年齡段、本國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流失、法國教育體系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不能滿足需要的局面。因此,法國自二十世紀末開始重視引進國際人才,其國際人才政策及措施歸納起來為:改革移民政策、吸引國際學生、實施引進人才計劃。同時,法國還設立了3年有效的“外派職員”臨時居留證,在法國設立分機構的外國企業員工,或者在法國集團工作的外國員工都可申請此證,但要求收入超過法國最低工資的1.5倍。這一政策是為了迎接全球“人才環流”的新潮流,方便更多的跨國公司來法國投資,以及更多的法國企業能夠走出去。
芬蘭。進入2010年以後,由於諾基亞倒閉,芬蘭經濟衰退,經濟結構調整,對國際人才需求顯著上升。芬蘭積極制定人才政策,推動人才結構重組,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和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面對嚴峻的人才外流形勢,芬蘭吸引人才的結構在發生變化。以前是圍繞支柱大企業的需求,技術人才佔有最大比例?,F在芬蘭改變了人才策略,希望在全球範圍內運用人才,主要通過創造良好環境、舉辦創業大賽、提供創新創業項目等手段,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參與芬蘭的創新創業項目,如“北極之光”創新創業項目投資計劃,就是在互聯網、通信/無線、傳媒/新媒體、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積極開拓全世界人才
資源,最終達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目的。
英國。英國一直奉行全球化實用主義人才觀,先後推出了“計點積分制”和“全球人才簽證”,吸引科學、工程、醫學、人文、數字技術和藝術與文化領域的人才,同時與基金會合作推出高級人才招聘計劃,吸引全球頂級的科學家。高新技術移民計劃(HighSkilledMigrantProgramme,HSMP)體現了政府“規劃類”角色。規定全球50所頂尖MBA課程獲得MBA學位的畢業生達到申請下限,可直接申請HSMP。英國2011年公布的“傑出人才”入境計劃(Exceptionaltalentsroutine)於2011年8月9號正式啟動,這個計劃包含一千個名額。該項計劃有挑選出來的“優秀機構”監管,這個機構將會建議英國內政部的邊境局哪些申請人可以進入,以確保入境人選是所屬領域中最聰明和最優秀的人才。
瑞典。隨著對高質量勞動力需求量變大,瑞典政府不得不及時調整簽證政策,盡最大可能引進國外優質勞動力,從而彌補國內人才短缺的窘境。於是瑞典政府結合本國國情出臺了新的找工作簽證政策(New residence permit for highly qualified people to look for work),即從2022年6月1日起,那些擁有高等學位(advanceddegree)的人現在有機會申請居留許可,即使不在瑞典大學畢業,也可以申請來瑞典找工作,且不需要提供工作合同,即可獲得3-9個月的居留許可,以便在瑞典尋找工作,或調查在這裏創業的可能性。
在各國合作競爭發展的今天,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與措施值得借鑒。一方面,堅持按需引進,實現引才引智效能最大化。另一方面,注重人文關懷,構築全方位服務保障體系。同時,建立人才量化評估體系,結合實際進行適當創新。在制定相關的入境、居留、學習、工作和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條例時,需結合我國自身的真實需求,恰當地引入優秀的、對於我國社會經濟良好運行有積極作用的人才。